主题教育以来,围绕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部署和省委要求,规划财务处党支部以深化“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为课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学习、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形成了调研成果。 一、调研目的 2018年,为进一步引领山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局启动“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从品牌理念、定位、传播、营销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筑起“1+N+N”的品牌架构,破局山东粮油公共品牌空白。五年多来,“齐鲁粮油”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持续发力,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道不尽齐鲁粮油好”广为人知,连续四年获“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带动联盟企业增收500亿元,“好粮有网”累计交易额超100亿元,粮食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效果初显。 虽然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不足。同时,“齐鲁粮油”品牌战略三年规划已落地收官,新的战略规划尚未制定,资金支持力度减弱,品牌建设进入瓶颈期,品牌价值持续提升难度增大等等,这都需要进行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切实加以解决。 二、调研过程 (一)注重系统学习梳理。调研前,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和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调研工作。梳理品牌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搜集政府公共品牌建设最新成果,与吉林、湖北、广西等兄弟省份开展经验交流,力争做到“真、全、透”。 (二)注重广泛听取意见。深入青岛、德州、临沂等7市,前往泰安富世康、菏泽华瑞集团、滨州中裕等多家企业,摸实情、查不足。举办“齐鲁粮油”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闭门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咨询机构及企业代表,深度交流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三)注重深入分析研究。采取优劣势分析法(SWOT),将与“齐鲁粮油”品牌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S)、劣势(W)以及外部存在的机会(O)与威胁(T)等因素相匹配,组成分析矩阵,研究推动品牌建设的可行措施。 三、发现问题 (一)品牌宣传推广形式不够丰富。运用电视、报刊、推介会等传统手段较多,自媒体活跃度不高,利用新媒体开展差异化宣传推广不足,品牌与粮油文化融合不够。 (二)市县区域品牌发展势头不足。在“1+N+N”的品牌架构中,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虽然先后推出5个区域品牌,但指导地方持续推进的工作措施较少。部分具备条件的市,因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人员资金受限等因素,迟迟未能推动。 (三)品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省粮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山东粮油产业联盟在产品落实推广上担当不够,“好粮有网”产业互联网运营模式需进一步优化。与“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等品牌缺乏联动,形成品牌合力不强。 (四)品牌价值缺乏有效保障。龙头企业是“齐鲁粮油”品牌的骨干支撑,但由于“齐鲁粮油”公共品牌的特性,“搭便车”的中小企业越多,龙头企业的参与度受影响。 (五)品牌落地营销推进不快。我省已经发布了174款“齐鲁粮油”产品,但由于缺乏有效市场主体带动,特别是推介会或展会办完后,后续跟进措施抓得不紧,影响了品牌的落地营销,“齐鲁粮油”旗舰店、社区店有效推进力度仍需加强。 四、提出对策 (一)完善品牌管理架构。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持续巩固省级、市县和企业三级品牌金字塔架构。推动建立“省局+学会+协会+企业”的品牌管理机制,加强与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及与兄弟省份的合作,相互借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二)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围绕“宣传+推介+文化”三大重点,构建立体多元化宣传体系。筹划举办品牌建设五周年大会,策划推出“齐鲁粮油”网上行,组织编制“齐鲁粮油”科普、食谱,举办多种形式的粮油文化活动,开拓工业旅游线路,阐述和传播山东粮油文化。 (三)推进产品落地营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布局线上与线下、批发与零售、省局自建平台与企业自建销售渠道等,融合发力推动“齐鲁粮油”产品落地营销实现新突破。 (四)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实行企业分类梯次管理,瞄准目标企业、目标产品实施个案精准对接、精准扶持,建立从全面转向重点、分散转向集中的精准培育新机制。 (五)强化政策引导支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有效利用省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和应急供应网点,打造山东粮食产业和品牌孵化基地,助力山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供稿:蔡旭 核稿:李剑 编辑:张伟 审核:刘绪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