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专题专栏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发布时间:2023-06-14 14:39   阅读量:

25

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膜回收率,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74-175页

26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48页

27

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扩大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范围,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加大近海滩涂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分类有序退出超垦超载的边际产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51-252页

28

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2018年9月25日-28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29日

29

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2019年3月5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27页

30

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在吉林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7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2020年7月25日

31

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防止违法改变用途,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绝不允许搞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要建立多元投入格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重点优先保障。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2020年12月1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06页


来源 |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