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安徽合肥启动,重点展示各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取得的优秀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对节粮减损、优质粮食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这为我们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节粮减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粮食储存环节节约减损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粮食储存环节节约减损成效明显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做好储存环节粮食损失损耗调查工作,2022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究制定了调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开展业务培训、开发调查软件等,针对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统筹运用“抽样调查、测算分析、综合评估”等方法,组织各地及有关涉粮企业开展了粮食储存环节损失损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储粮损失数量大幅下降;国有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损耗率控制在正常合理水平。 (一)农户储粮方面 农户储粮规模大幅降低。据各地反映,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流转比较普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多,农民消费升级、买粮便捷、散养畜禽减少,由过去以一家一户自种自收自卖向粮食经纪人田间地头收粮转变,农户储粮从自管自存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储存保管转变,全国农户存粮规模明显下降。 农户储粮条件日益改善。200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全国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左右。据各地反映,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率可由8%降至2%以内。同时,依托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务,有效减少了鼠雀、虫害、霉变等损失。 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不断发挥,各地每年开展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世界粮食日等重要活动,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农民科学储粮意识逐步增强。 (二)粮库储粮方面 仓储设施条件持续改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粮安工程”“智能粮库”建设等重大仓储设施专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和重要仓储物流设施保护,我国粮食仓储设施规模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升级,露天囤、垛等简易储粮形态基本消失,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现代化仓型成为主力,国有粮库硬件设施不断改善。 储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基本普及应用,科技保粮水平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以低温、气调、内环流等为代表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日趋扩大,储粮害虫综合防治取得新进步,粮食保质保鲜储存能力不断增强。 仓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实施《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构建政策性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评价长效机制,组织全系统和涉粮企业开展仓储管理相关知识线上测查。各地创新开展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节粮减损监督检查和考核,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储存环节仍存在减损降耗增效空间 仓储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改善。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影响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效果。由于缺乏升级改造的长效机制,现有仓储设施技改投入得不到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绿色仓储提升上受到制约。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农户自主采购科学储粮装具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村家庭以砖石自建简陋粮仓、木杆搭建玉米栈子、袋垛包打围散积堆、带棒玉米散积大堆等形式储粮,个别地方农户储粮损失率较高。 仓储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各地反映,基层粮库仓储保管力量薄弱,专业能力与经验不足。目前,受职工待遇等因素影响,粮油保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人才断档、人员老化、晋升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多数仓储企业招不来、留不住人才。同时,部分仓储企业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仓储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程度不高,作业过程中的粗放操作造成不合理的水分减量或虫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粮效果。 农户减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反映,目前农户重产前投入、轻产后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科学储粮意识较高,清理、烘干能力较强,储粮条件和减损效果较好。而普通农户科学储粮意识相对较弱,储粮方式简单粗放,有些农户将收获后的粮食直接存放家中,在销售前不会过磅称重、也不会检验水分杂质,对损失情况只是估计判断,难以准确量化。加之售粮收入在其家庭收入构成中占比下降,部分农户对减损增收的经济账算计不细、不太在意。 三、多措并举推动储存环节节粮减损取得更大成效 当前,我国粮食储存环节损失损耗基本合理可控,粮食保管工作重心正在由“保粮减损”向“绿色优储”跃升转变。下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大力推进粮食绿色仓储,不断提升粮食保质保鲜储存水平,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强化培训指导,增强保管人员专业能力。制作“储粮专家说”微课、仓储保管规范操作等系列视频短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指导各地灵活开展业务培训、知识测查及考核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更好适应粮食仓储管理精细化和储粮技术迭代升级发展的需要。 创新思路方式,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指导。密切关注农民粮食收获后、交售前等重要节点的天气变化,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指导。依托科研机构,针对新形势下农户储粮现状,指导研发适宜城镇居民、农村家庭等不同主体的科学储粮装具,加强分类设计、发布参考目录,争取有关部门出台奖补政策,重点支持产粮大县和西部贫困县,鼓励地方配套相应补贴支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和农户储粮损失。 拓展服务功能,促进粮食产后减损增收。充分发挥全国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积极培育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市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深度清理净粮中心),提供烘干、清杂、除尘、杀虫一站式社会化服务,推动环保高效作业,进一步降低粮食收储环节损失损耗,更好帮助农民减损增收。 推动技术升级,提升粮食储存综合效能。深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积极争取扩大有效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新建高标准粮仓、升级改造现有仓房气密和隔热保温性能等,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以制冷控温、气调、内环流等为代表的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多参数粮情测控,促进储粮害虫综合防治,努力实现国家政策性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在确保国有粮库安全储粮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粮食保质保鲜储存水平。 加大科普宣传,营造爱粮节粮浓厚氛围。持续举办“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现场宣传、爱粮节粮教育小课堂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爱粮节粮知识讲座、开展“爱粮节粮”进课堂、进食堂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普及爱粮节粮知识,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来源:2023年第5期《中国粮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