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油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市,食用油见证着我们美好生活的变迁。 我是“70后”,小时候的生活穷苦落后。记得姥姥曾说过,在生产队那些年,生产力比较落后,即使我们一家有四五个壮劳力,累死累活一年下来,也只能分到几斤棉籽油。母亲也曾感慨地说,那时的日子太难了,有一年一个街坊年底只分了几角钱,可是那少得可怜的几角钱装在裤兜里也被弄丢了,一个大男人为此在大街上嚎啕大哭。 记忆中,那时的棉籽油可比现在的芝麻香油稀罕。家里几乎不炒菜,一日三餐都是窝头就着一碗自家腌制的萝卜条。好不容易盼着炒一回菜,也只是提起小小的油罐用浅浅的油勺掂量着舀一点,其实也就是几滴,说是水煮菜最恰当不过了。摊煎饼时,姥姥也只是用油布在鏊子轻轻擦一遍,摊十几个煎饼才舍得用油布沾点油渣再抹一遍。那时我们盼着过年,不为穿新衣,不为放鞭炮,就为家里能炸点腌扁豆和面丸子,好好补充点油水。 在我八九岁时,清晰地记得大人们说,有位病入膏肓的乡邻,因为常年没有油吃,竟趁着家人下地干活时自己拖着病体一步步挪到伙房里喝了两勺棉籽油。那人没几天就去世了,大人们唏嘘不已,喟叹生活的窘迫,过后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地劳作着,盼着日子能一天天好起来,盼着能过上户户油菜飘香的生活。 分田到户以后,老家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越发高涨起来。种棉花要比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收益要高些,丰收的棉花都要卖到镇上的油棉厂,年底前油棉厂就会根据各家卖棉量和棉花品级分发棉籽油。家家户户排着长队领油的热闹场景一点儿也不比卖棉花时逊色。分上油的,个个喜笑颜开,水桶、塑料桶、瓷罐齐上阵,手推车、地排车都派上用场,或担或提、或推或拉,都小心地迈着步子、推着车子,生怕打翻了油桶油罐,那可是全家人一年的营养补给呀! 油多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终于见到了香喷喷的炒菜,逢年过节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多炸些菜。那几年,姥姥让我学会了炸油条,每年最少也能美美地吃上两三次自己做的油条了。望着锅里翻滚的油花,锃亮的瓷盆里一根根嫩黄膨胀的油条,咬一口,松松软软的,香气四溢,感觉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那时,油虽然多起来了,可还得省吃俭用,姥姥在用油上还是“斤斤计较”,做着长远打算。有一年初冬,姥姥把大哥刚刚买回来的一桶二十斤的柴油当成了棉籽油倒进了小油瓮。幸亏当时还没有领当年的棉籽油,否则损失就更大了。急得姥姥直跺脚,一连好多天,都愁眉苦脸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外出打工、个体经营逐渐多起来。因侍弄棉田耗费劳力大、作业繁琐等因素,棉花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之人们对健康的认知逐渐提高,大豆油、色拉油、花生油便逐渐替代了棉籽油。可是好多吃惯了棉籽油的老人,认为棉籽油味道更香,炒菜颜色更好看,总也舍不得更换油品。其实,如今的棉籽油生产提纯工艺大大提高,油品的质量已经是大大改观。我想,其实那更多的是岁月留给老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从艰辛到幸福的一种回味和守望吧。那滴滴棉籽油里有他们对岁月的感悟和品味,也记载着他们努力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我们当地玉米油产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整个邹平的玉米油产业稳定,技术过硬,颇有口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带着泥土馨香的底蕴,味道纯正,色泽清澈,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家的食用油全是清一色的玉米胚芽油,或炸,或烹,或炒,或拌,清淡又健康。上了年纪的母亲尤其喜爱,逢人就说见人就讲,看到那幸福的样子,我满心欢喜。 一滴油,印证着时代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见证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资源匮乏到富足,从温饱到健康,从贫穷到小康,每一步都记录着时代和社会的伟大进步,记载着国富民强的伟大历程。 幸福“油”你,健康相伴。惟愿在我们幸福生活的大路上给你加“油”! (作者: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 胡付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