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历史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一百年,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百年,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有我们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为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介绍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突出成绩,第二期“学党史·让档案活起来——历史上的山东粮情”,重点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本期选取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二十一世纪之初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重要历史节点,通过查找档案史料,讲述在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情况。 建国初期(档案选自1950年至1955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由于粮食事业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管理工作,自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起,就在机构设置,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储备、运输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经验,此时,我省粮食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根据当时山东省粮食局、平原省粮食局历史档案资料显示,建国初期的粮食系统的重点任务主要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挥粮食应有作用,并做好粮食保管和支前调运等工作,主要包括粮食增产节约,加强保管、保障供应、稳定粮价,扩充仓容等。 195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17.13亿斤。受国民经济发展等物质条件制约,再加上政治环境不乐观,内外矛盾冲突不断,敌特活动干扰等影响,且收储粮食不仅要支持前线作战,以供军需,还要确保城市人口的口粮供给,因此粮食生产压力较大,粮食事业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为确保恢复经济,打牢粮食基础,1950年4月成立省粮食专业公司,采取“大力收购,完成计划,保持合理价格,城乡兼收”的方针,主要承担粮食采购任务。由于受当时主客观各项条件限制,缺乏相关经验,原计划当年收购小麦4亿斤,实际仅收购1.59亿斤,占计划的39%。未能有力控制麦价,有效稳定市场,致使供应发生困难,市场粮价失控。1951年粮食公司吸收上年经验教训,本着麦价宜高勿低和多购多存的原则,展开大量收购,全年实购小麦6.6多亿斤,农村的收粮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此后粮食专业公司不断积累粮食管理和收购经验教训,收储能力和市场调节能力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了粮食收购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档案选自198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省1978、1979两年农业连续丰收,1980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粮食总产量仍达476.8亿斤,是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 根据当时山东省粮食厅历史档案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粮油稳步增产,安排好城乡人民生活,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国家粮油收支有余;搞活进出口贸易;广开经营门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等。 全省粮食系统通过不断推动粮食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购、销、调、存、加等各项粮食事业蓬勃发展。以粮食收购为例,1981年起改变以往粮食工作上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做法,实行购销差额管理、调拨包干。明确要求各级部门“坚决克服和改变过去有些地方长期形成的“没有粮向上要,没有钱写报告”的思想,按照粮食包干的要求,树立自己打谱过日子的思想”。机制体制的改革,是一项自我革新,在释放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有相应的过渡期,当年的讲话资料指出,要教育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教育群众体谅国家的困难。特别是实行包产到组、到户的地方和单位,更要注意做好思想工作,教育群众丰收不忘国家,积极向国家交售粮食。 1981年召开的全省地市粮食局长座谈会中提到:“全省夏粮总产量达到173多亿斤,比去年增产19多亿斤,是历史上仅次于1979年的第二个好年景。在今年这样少有的大旱之年,夺得这样好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1981年5月22日,召开的全省夏粮征购会议上,省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当年全省征购夏粮保证完成28亿斤,力争做好工作完成30亿斤的目标任务。当年8月16日,已取得了入库夏粮30.4多亿斤的好成绩,不但超额完成了夏粮征购任务,还做到了征购进度快,入库夏粮质量好。为有效稳定粮价、调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年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政策释放的巨大活力。 二十一世纪之初(档案选自2001年至2003年) 从建国以来,经过50余年的建设,我省粮食事业在一代代粮食人的努力奋斗下,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加工、储备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变化。山东省粮食系统在粮食流通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当时山东省粮食局的历史档案显示,山东粮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粮改政策,实现购销平衡,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此全省粮食系统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路子,为全面实施市场化改革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加强储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还不断深化粮食企业改革,通过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了粮食企业的创新能力,培植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省粮食局还专门举办WTO知识讲座,在局粮油信息网上开辟《WTO专栏》。200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744.12亿斤,其中4—12月份,在全省粮食减产31.6亿斤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严格的粮食收购政策,仍累计收购粮食195.23亿斤,销售粮食151.51亿斤,截止2001年3月底,我省粮食库存达到224.76亿斤。 党的十八大以来(档案选自2013年至2014年,2021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取得新突破。山东粮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中心,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实现全省粮食购销存同比均增、粮食流通市场基本稳定。 201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905.64亿斤,粮食有效仓容482.28亿斤。全省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粮食购销存全面增长。“粮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在修复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物流园区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节约减损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经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通过推进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全省粮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粮油加工转化能力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截至2020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1089.4亿斤,约占全国8.14%,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名,全省粮食完好仓容达到834亿斤。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逐年攀升,粮油加工业门类全、产品多、能力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基地”。全省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能够确保需要时调得出、用得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核心职能,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扎实做好工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山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