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济宁做足水文章,闯出粮食发展新天地

发布时间:2019-11-06 19:48   阅读量:

大运河里,运粮的舟楫延续千年;微山湖畔,鱼台的大米香飘万家。济宁,走出了孔子孟子,也走出了粮运佳话、稻改精神。用活地理优势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依靠技术和质量打开消费市场,近年来,济宁做足水文章,闯出了一片粮食发展新天地。

坝口码头聚粮行

老街见证往昔辉煌

“大坝口,二坝口,坝口对着柳巷口。大闸口,小闸口,都是运河的古道口。”发达的运河水系密织如网,为济宁带来了江南水乡的秀气与雅致,也见证了济宁粮食产业的前世今生。

地处千里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济宁,是京杭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长达10多里的古运河绕城而流,纵贯横穿,把越河、洸河、府河等6条河流连为一体,形成天然的水运码头。济宁的古运河也叫“运粮河”,坝口一带曾是名震南北的粮食集散地。 

坝口粮行起源于明末清初,晋商王安首创人和粮行,民国时期,沿线发展出人和、德和、三和等11家粮行。整个坝口粮行从业人员,少时五六百人,忙时近千人。“新麦上市和秋后,上海、无锡、徐州、济南、天津等南北各大面粉厂家多派人来济宁坐庄收购小麦,人声鼎沸。”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建军介绍。

当时,大宗粮源多由运河来,从坝口至顺河门间的粮船,每天有上百只;小宗粮源多来自“金嘉鱼丰沛当”,即金乡、嘉祥、鱼台,丰县、沛县、当山。运河沿线百舸争流,樯桅如林,浆声纷纷。由于南来北往到济宁的船太多,为了分流,当地还专门挖了条越河,形成复式航道,保障运粮畅通。

如今,码头早已不存,周边的老地名还在。“坝口街附近留存七铺街、八铺街,就是当时古运河粮食码头的专用货场;御米仓街则是以运河漕运存放皇粮的官仓得名。”济宁地名专家张培安表示。

夕阳西下,余辉洒在古运河上,波光闪闪,杨柳依依。经过时间的洗礼,运河名城多了几份沉静与端庄,不管是运河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还是周遭的桥梁与老街,都有一种让人留恋的魅力。

发挥内河水运优势

建现代粮食物流园

今天的济宁,两组数据尤为耀眼。水运方面,济宁段的大运河行船不断,运力和运量均占全省内河水运的80%以上,在京杭运河沿线12个城市中内河运力居第一位。粮食产量方面,全市年产560万吨,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全国百分之一,年粮食流通量更是高达600多万吨。

如何将两者发挥出“加法效应”甚至“乘法效应”呢?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或许能给出答案。

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位于济宁主城西北部的大运河、济梁公路之间位置,是一座铁水联运、综合性物流园区。项目占地约330亩,主要包括粮食中转、仓储、商贸、加工、物流配送、检测、信息服务等设施,设计粮食储备总仓容16万吨。目前,项目一期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作为项目实施方,今年3月刚成立的山东惠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踌躇满志。这家集团是济宁对国有粮食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尝试,通过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来盘活原粮食系统五家公司的粮食储备资源。

为了充分发挥紧邻港口、铁路、公路的优势,物流园计划建设两个粮食专用码头泊位和一个通用码头泊位,并建设铁路专用线。“项目建成后,将会极大提升济宁粮食物流业发展水平、保障北粮南运等通道通畅,最终成为服务于山东、辐射周边江北各省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鱼台大米出国门

稻改精神换新天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微山湖水土肥美,鱼虾成群,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众所周知,山东是小麦主产区,可在鱼台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却是大米。

“咱鱼台出的大米,不管是蒸干饭还是熬米汤,口感、味道都是很好的,大家都喜欢吃。”鱼台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启自豪地说。这几年,市场效益颇好的丰谷米业的种植基地还玩起了文化创意。从空中俯瞰,基地内200亩的彩色稻田呈现出“中国梦幸福起航”“稻梦小镇”“龙腾中国”等巨型图案,在网络上频频刷屏。

鱼台县东濒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京杭大运河从东部穿流而过,水资源丰富。该县与全球顶级水稻产区日本新泻、韩国水原在同一纬度,气候光照条件好,种植大米得天独厚。

然而,过去的鱼台曾经十年九涝、洪灾不断,种粮自然无从谈起。为了彻底斩断“穷根”,上世纪60年代,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短短150多天,鱼台人靠肩挑手提小车推,建成64座排灌站,挖成干渠支渠7000多条,沼泽地变成了水稻田。“从此鱼台稻改精神名扬全国,落后县变成了农业先进县、全省交粮大县。”鱼台稻改亲历者李新思自豪地说。

此后,鱼台一直坚持把发展壮大稻米产业作为“品牌兴农”的突破点,如今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38万亩,年产优质水稻23万吨,优质水稻商品粮20万吨,远销河南、天津、上海等十几个省市,部分产品还打开了日本、韩国的国门。山东智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鱼台本土稻米加工企业走出了山东,在黑龙江五常、柬埔寨马德望等知名稻米产地开疆拓土。

现在,鱼台大米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鱼台县也成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虾稻蟹稻混合种养、富硒大米、“梦稻水韵”、田园综合体等创新不断,积蓄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动能。

凭技术质量立身

靠过硬品牌闯市场

对粮食企业而言,资源禀赋只是基础条件,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技术和质量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山东利生集团以面粉加工为主业,最初只是一个村办小面粉厂。集团董事长、时任村支书的高凤国当时暗下决心:一辈子干对百姓生活有利的事。于是,“利生”品牌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利生集团已成为全国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旗下拥有济宁、成武、汶上、河北深州、河南滑县等多家生产厂。

集团的总部选在了济宁高新区。虽然面粉加工是传统行业,但是高凤国明白,任何企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生存壮大。早在2006年,利生集团就投资280多万元,建起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各子公司也分别建立品控部,组建研发队伍。

“集团建立了一个技术创新决策管理系统,将高校科研单位专家、技术人员、市场调研等都纳入其中。”高凤国介绍,推出新产品前,他们首先考虑要号准市场脉,将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近年来,凭借营养强化小麦粉、杂粮粉等30多项新产品,利生集团被几十家知名食品企业确立为专供合作伙伴,产品销量每年保持20%的速度增长。

位于嘉祥县的山东嘉冠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一家老资格企业,已经30多年历史,主打大豆加工。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企业一直坚守主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紧跟时代节奏。“近年来,我们重点进行了大豆压榨、膨化大豆、精炼油改造扩产等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公司董事长李兆祥说。

凭借技术优势,2018年嘉冠粮油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已成为黄淮地区大豆加工、贸易和豆制品生产销售的重要基地和全国的压榨非转基因大豆油生产基地。正如李兆祥所说:“靠质量才能求生存,靠技术才能谋发展。粮食企业责任重于天,要有做百年品牌的态度才能立得住。”

品牌强,产业强。依托“中国好粮油”“齐鲁粮油”建设的契机,近年来,济宁先后组织粮油企业参加了“齐鲁粮油品牌行”产品推介会、福建粮油产品博览会、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全方面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济宁将坚持粮食发展新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粮油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推动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粮油产业兴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济宁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