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局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20 12:14    阅读量:

省局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现将一些感人的事迹宣传一下,供大家学习。

(一)用爱的名义守护你们

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情感。

一个好女人,就像太阳,永远散发着暖心的光芒,无论冷暖都会时刻守护着、庇佑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用她心中的爱,同抵风雨,共享甘甜雨露,营造了和谐家庭,这就是双河镇进步一社张瑞兰。

母爱无私亲情守护  

作为母亲,她孕育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患有先天性脑瘫,从小生活不能自理,好多人都劝她将女儿抛弃,但是她没有,每年农忙结束她便带着大女儿四处求医问药,直到医生都摇头说无法治疗时,她还是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一直悉心照料大女儿至今,等待有奇迹出现。当初为了更好地照顾三个女儿,她毅然放弃了进城教书的机会,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农妇领着三个女儿在农田里干活,即使是风吹日晒,她们也总是开心的嬉笑着,一家人快乐地生活,因为张瑞兰坚信,在妈妈的怀抱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快乐的,她们应该享受同样的母爱。  

她常常教导其他两个女儿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尤其是她们的大姐,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她坚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砍!

夫妻同心责任同扛  

张瑞兰的老公是商都人,从小来双河镇打工,无依无靠,后来经人介绍与她结合,婚后公婆便带着年幼的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小姑子搬迁到了她家所在的进步村,由于公公婆婆是外来人员,没有本地户口,得不到应分地,也没有房屋居住,于是养活一家十口人的沉重负担就压在了他们夫妻两身上,由于丈夫是外地人,早先年在村里大多村民都瞧不起他,只有她在背后一直鼓励着丈夫,并且把小叔子与小姑子都抚养成人,为他们成家立业,由此她也累成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即使如此她也没有任何怨言,手术治疗痊愈后继续劳作在田间地头,夫妻两人共同努力率先在村里住上了砖瓦房。她们夫妻两同心协力,卖力地干农活,借钱在村里开了小卖铺,努力赚钱来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孝老爱亲和谐一家亲

张瑞兰的公婆从老家搬来的时候就带有旧疾,她一直悉心照料着两位老人,有好吃的总是先给老人们吃,几年后公公因病去世,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也日渐好转,如今,婆婆已经八十高龄,依然由她照顾,一日三餐张瑞兰都会做好给婆婆送到嘴边,村里人经常打趣她:你这样不累吗?照顾这么一大家子人。她总是笑笑说:虽然累,但是心里甜,婆婆身体好,女儿们听话懂事,上有老,下有小是我的福气。张瑞兰夫妇与邻为善,热情助人,热心于村内的公益事业,只要村里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他们夫妻两总是首当其冲,张瑞兰思想进步早些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村里有个大凡小事她都能积极参与,2016年村子里修路需要经过她家的一块儿地,她二话没说主动让出,不要任何的回报。她的品行一直感染着丈夫,触动着女儿们,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经过多年的努力,丈夫也在村里被村民们逐渐认可,今年被推选为进步村一组的组长,她们的二女儿和小女儿也成家立业,幸福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一个幸福的家庭之所以幸福,张瑞兰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就是“爱住心间,真诚相待、懂得感恩回报!”

他们彼此的心愿就是:家人开心、互敬互爱,把平凡的生活过得甜甜蜜蜜,幸幸福福!

 

(二)房县这家人的故事感动中国 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从全国妇联在京揭晓的“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中传来喜讯,房县欧阳启斌家庭光荣入选。

欧阳启斌,房县野人泉酒厂厂长。坐在轮椅上的他,带领40多名残疾人经过近30年的打拼,将一个起初投资只有千元的百货店,变成了如今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逾800万元的私营企业。欧阳启斌高位截瘫34年,但身残志坚,家人更是不离不弃,一路坚守,共同实现了新的跨越。此外,欧阳启斌一家还无偿帮助14名残疾人成功创业,帮助3名贫困学生重返学业,在公益路上从未止步。去年, 欧阳启斌一家还曾获2017年度“荆楚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轮椅上办起黄酒厂

1984年8月的一天夜里,大雨倾盆,从河南到房县的山路上,一辆满载着原料的大货车翻车。坐在车厢后面的欧阳启斌摔下车后,一桶原料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身上。他只觉得一阵剧痛袭来,便失去了知觉……

从疼痛中醒来,欧阳启斌发现自己躺在当地的医院里。他动了动腿,没有一点知觉。医生惋惜而又无奈的告诉他:第二、三腰椎粉碎性骨折,高位截瘫,终生不得不与轮椅为伴。

那一年,担任乡镇企业管理干部的欧阳启斌刚刚36岁!

走路的权利都没有了,欧阳启斌想到了死。但看到年迈的母亲,勤劳的妻子,嗷嗷待抚的两个孩子,欧阳启斌犹豫了。

在医院躺了两年半,为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欧阳启斌决定回家养伤。可每个月47元的工资,养家糊口就捉襟见肘,吃药、理疗更是难上加难。亲戚家、邻居家,能支助的都尽力了,能借的都借了,可依然是吃了上顿愁着下顿。

既然死不成,那就要好好活。1988年底,行伍出生的欧阳启斌,厚着脸皮东挪西凑借了1000元钱,在家里办起了个袖珍百货副食店。自己走不了路,妻子李宏兰就负责出去调货、运输,他在家里看店销售。夫妻俩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再加上欧阳启斌一直恪守的诚信经营,渐渐地,这个袖珍小店一个月竟也能攒下二十多元钱了。

不久,县政府赠给欧阳启斌一辆手摇三轮车。如虎添翼,欧阳启斌决定大干一场。

双腿残疾,脑袋没有残疾。1989年月12月,欧阳启斌在银行贷款900元,同时县民政局支持3000元周转金,扩大经营规模,办起了红塔福利事业食品厂,成为全县第一家残疾人个体私营企业。生产饼干、月饼、姜片、冬瓜糖、干果条等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腿也能创天下。小有家底的欧阳启斌,1993年,向建设银行贷款1.8万元,自筹资金2.4万元,租用了村上5间空房,办起了酿酒厂,成为房县三个酒厂之一,生产的“红华”牌苞谷酒,产品供不应求,1995年,销售6万多公斤,净赚7万多元。1997年,他又投资7万元继续扩大规模,正式成立房县启康酿酒厂,注册“启康”牌商标。生产出的十多个启康牌系列酒,深受县内外客商的亲睐。2001年,县残疾人联合会帮助他贷款7万元,第三次扩大工厂规模,由过去的2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600平方米。同时,增加养猪产业,年养猪50头以上,每年出栏15头以上。在生产白酒的基础上,2002年,他高薪聘请一名酿酒工程师,购置先进的酿酒生产设备,开始生产黄酒。生产的罐装、盒装、散装黄酒,经县技术监督局连续抽检,合乎国家黄酒生产标准,产品远销北上广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残疾人欧阳启斌创业成功了,省“自强模范”、县“特色产业状元”,所生产的产品获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面对接踵而至的成功和荣誉,今年70岁的欧阳启斌却潸然泪涌:“没有不离不弃的妻子,精心打理的女儿,我就是个彻底的废人!荣誉是她们的!”

抱你“走”天涯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残疾人欧阳启斌也不例外。

“欧阳启斌出事的那年,他36岁,我35岁!”打开往事的闸门,欧阳启斌的妻子李宏兰幽幽地说,轻描淡写中渗透着坚毅与无悔。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必须顶着,否则这个家就真的塌了!”欧阳启斌双下肢彻底失去了知觉,妻子李宏兰却不相信。洗脸、刷牙、喂饭、翻身、擦洗、上厕所,对正常人来说,只是几个平常的动词而已,可对35岁的李宏兰来说,是她后半生无法挣脱的枷锁。

有人劝李宏兰离开。“我可以一走了之,可瘫痪的丈夫怎么办?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交给谁?谁来撑起风雨飘摇的家?”面对好心的建议,坚强的李宏兰选择了自己承担。

为了让丈夫重新站起来,李宏兰悄悄拜访了邻近的所有医生甚至赤脚医生,尝试了所有帮助神经恢复的药物,并且学会了按摩。春夏秋冬,一年365天,一有空闲,李宏兰就会给丈夫揉腰搓腿。不断地揉搓,但奇迹始终没有发生。

“最艰难的时候,真的是身无分文。”李宏兰说。那时丈夫每月有47元的工资,可必须亲自签字领取。作为妻子,李宏兰可以代领,可连九毛钱的车费也拿不出来。

开百货商店时,雇不起人,丈夫守着百货商店,自己负责配货、驮运。一百斤一包的红、白糖,不够一米六的李宏兰咬牙扛起来放到自行车上,骑行七里路回家。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有时她甚至两包、三包的驮运,实在不行时,她就用板车。几包糖、数十件啤酒,还有其它杂七杂八的货物,千斤货物李宏兰一次就可以拉回家。

穷不可怕,苦、累都不算什么,最让李宏兰愧疚是没照顾好丈夫。1988年冬,临近春节前夕,她去城里调货,因为购货的人多、自己采购的货物多,耽误的时间比平时长。等她疲惫的回家时发现,炭火把下半身完全没有知觉的丈夫的大脚趾烤糊了。心疼不已的李宏兰背起一百多斤重的丈夫,飞奔到两公里的卫生院。从那以后,李宏兰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丈夫没起床时去调货,衣服在安顿好丈夫后洗,从不在外耽误半个小时以上。这个改变,一坚持就是34年。

1989年,丈夫欧阳启斌想扩大经营规模,苦于没有资金。李宏兰就背着丈夫,先后去一公里远的金融单位往返9趟,说好话申请。诚信、诚心最终换来了900元的周转资金。

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越过越好。欧阳启斌成功创业的故事渐渐在房县传开。2001年,欧阳启斌收到一封来自房县白鹤乡(原白窝乡)的信,写信的人叫姜明泉,是一名高位截瘫的青年。信中姜明泉表达了自己对欧阳启斌的敬佩之情和自己生活的无助。看罢信,那句“11年只出过5趟门,不想再连累家人”的话,让欧阳启斌久久放不下。想帮他一把,可该怎么跟妻子开口?细心的李宏兰看穿了丈夫的心思:“帮,咋能不帮!他媳妇一天到晚背他上厕所,多难呀!”第二天,李宏兰带着丈夫的心愿,专程看望了姜明泉,并带去《中国残疾人报》、《十堰晚报》,让他了解外面的世界。李宏兰的不离不弃,李宏兰的执着坚守,李宏兰的现身说法,让姜明泉深刻感受到没有被社会抛弃,还有人在关心关注着自己。在李宏兰夫妇精神和物质的帮助下,姜明泉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在房县县城开了一家小百货店,逐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姜明泉不是惟一一个被欧阳启斌夫妇帮助过的人。34年来,夫妇俩以不同方式先后帮助过12名残疾人、3名贫困学生。此外,夫妇俩还向县残联、付畈大桥、张家湾大桥捐款捐物共计万余元。2004年,夫妇俩经营“野人泉酒厂”时,招聘的50名职工中,有5名不同程度的残疾人优先被聘用,干力所能及的活儿。七河村二组的李桂香,车祸致右腿膝盖下截肢,在酒厂已干了15年。有三户贫困户在酒厂上班,每天有60元的收入。

在妻子李宏兰的坚守和鼎力支持下,现在,欧阳启斌的酒厂占地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逾800万元。而欧阳启斌却说:“这份家业是妻子抱着我‘走’出来的!”

我是你的“腿”

“爸爸出事时,姐姐8岁,我不满7岁!”今年40岁的欧阳华幽幽地说。

一个不满7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高位截瘫,也不知道高位截瘫意味着什么。在没有童年的记忆中,无数次从梦中醒来,她看到的都是母亲再给父亲擦洗、揉捏。

刚上学的欧阳华,非常羡慕别人的孩子有父母接送,下雨、刮风、下雪时,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哪怕只有一次也行,可这个愿望永远只能是奢望,甚至连打陀螺,跳绳,滚铁环……这些孩子们经常玩儿的小游戏活动,幼小的欧阳华都没有体验过。

放学后第一时间赶回家,这是欧阳华小学、中学时恪守的规律。给爸爸揉腿,替爸爸拿商品、卖商品,帮妈妈扫地、擦灰……这就是欧阳华的童年生活。

背不动爸爸,就使劲儿推轮椅;家里买不起电扇,就用双手扇蒲扇;晴天,把爸爸推到外面晒太阳;下雨天,就用塑料纸为爸爸遮风挡雨(家里买不起雨伞);翻(身)不动爸爸,就不厌其烦的给爸爸擦洗……最难为情的是,男女有别;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小便那个刺鼻的气味!这些,欧阳华都克服了!

1986年秋,放学途中,从没人接送的欧阳华,急匆匆往家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手臂、嘴巴、脑袋都流血了,哇哇大哭。幸好邻居看到,拦下骑车人,才送进了医院。在医院躺了三天,只有妈妈每天匆匆来看一下,又匆匆走了,打针、吃药,未满十岁的欧阳华只能一个人承受。

爸爸瘫痪在床,妈妈忙里忙外,逐渐懂事的欧阳华,理想就是为这个家减轻一点负担。初中毕业,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财校:可以帮爸爸打理企业,可以帮妈妈减轻负担!

那时候爸爸的事业刚刚起步,没有钱,每一步都需要钱。已长成大姑娘的欧阳华从不乱花一分钱,衣服总是穿姐姐的,饭菜都选最便宜的吃,甚至学习用的电脑,她只字不敢在家里说。三年中专生活,她是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谈婚论嫁的年龄,欧阳华选择了留下:可以照顾父母,可以帮衬支撑这个家。择偶标准也只有一条:勤快,善良,顾家;嫁妆只要一样东西:电脑!

在爸爸的小商店里,她是售货员;在爸爸的食品厂里,她是饼干师父、月饼师父;在爸爸的野人泉酒厂里 ,她是酿酒师父!爸爸的事业做到哪儿,欧阳华就跟随到哪儿!

2015年,由于一家人都全神贯注野人泉黄酒厂扩建发展时,欧阳启斌患上了褥疮。妻子、女儿忙里忙外,欧阳启斌不忍心说,就这样病情逐步恶化,不得不截肢处理。在医院的51天里,欧阳华愧疚的照顾着爸爸,洗脸、刷牙、喝水、洗澡、清理大小便……在欧阳华的精心照料下,已准备好棺材欧阳启斌,奇迹般地康复了。

现在在家里,欧阳华是顶梁柱:照顾瘫痪的爸爸、患有三高的妈妈,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野人泉酒厂里,欧阳华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从购买原料,到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欧阳华都是行家。尤其是在拓展市场上,欧阳华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她利用自学的电脑知识,推介产品,联系沟通,销售收入达到酒厂的三分之一,从未出过纰漏。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而欧阳启斌却说,小女儿欧阳华就是自己的双腿:没有她,自己活不到今天;没有她,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没有她,自己不可能“走”到今天!

如今,欧阳家族第六代黄酒传承人欧阳启斌,把第七代黄酒传承人的接力棒交给了女儿欧阳华:相信她的人品,相信她的能力,相信她一定能把家族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三)不离不弃度芳华  浦东最美家庭感动中国

张新民和唐桂娣夫妇深情对望,合唱一曲《共和国之恋》。

据《青年报》报道:在浦东康桥,有一对夫妻,他们用自己坚贞不渝的婚姻见证了改革开放40周年,也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

40多年前,他们在“文工团”一见钟情,他拉琴,她独唱。多年前,她一度病重失语,他从零基础开始操持家务,载着她买菜、康复、唱歌,斗转星移人不变,与子偕老在他们身上最美的诠释莫过于:40多年后,两人共唱一首恋之曲。

见到张新民和唐桂娣夫妇是在4月18日由浦东民政局和浦东妇联联合举办的2018“缘结源聚·幸福浦东”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新人颁证仪式上。

现场有一对浦东最美家庭,他们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的哈尔滨知青张新民和上海知青唐桂娣。结婚已41年的这对老夫妻与新婚夫妇分享了幸福的真谛。张新民献上小提琴协奏曲《沉思》。然后,两人深情对望,合唱《共和国之恋》。兴奋之余,张新民还晒出了41年前的结婚证,那是一张红色的A4纸,因为岁月长久,纸张边缘已有些残破。

他们的故事有些像今年热映的电影《芳华》里的文工团主角。出生于1951年的张新民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唐桂娣比他大了一岁,是上海女孩。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40多年前,他们先后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团28连,因缘际会相识相恋。

1969年8月1日,连队在广场上举行建军节联欢会,200多人将舞台挤得水泄不通。初来乍到的唐桂娣独唱了一首曲子。对声音分外敏感的张新民被歌声所吸引,穿过重重人潮,挤到了前排,一看那女孩眼睛大大的,眉清目秀,清丽可人。不免有些心动。

1971年,张新民被调往团里的3团宣传队。走前寻了个借口,问唐桂娣借了一个洗衣盆,还东西时,作为回馈送给对方一本价值3角6分钱的笔记本,扉页上用钢笔工整地写了一行字,“隔山隔水不隔情,东西南北是舞台,永远歌唱祖国情。”接过笔记本,唐桂娣小鹿乱撞,将本子塞在口袋里,红着脸风也似地离开了。

两人所在的地方相隔十几里地,接下来的2年间,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每次,张新民都嘱咐邮递员亲自将信交到心上人手上。

1973年,唐桂娣也被调往团里宣传队。她唱歌,他拉小提琴。1975年,就像电影《芳华》里的一幕一样,宣传队解散了,两人各自回到连队。

经历了数年的爱情长跑,1977年两人喜结良缘。婚礼当天,指导员、连长敲锣打鼓,队员们帮忙把新娘接到了新郎那。没有现在动辄几十桌的婚宴,那时两人席开两桌,只宴请了要好的队友和领导。1978年,两人的爱情结晶出生。

1979年,张新民和唐桂娣回到哈尔滨市区,因为市区居住条件艰难,他们只能把刚刚断奶的儿子送到上海外婆家寄住。直到儿子高三那年,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当初回哈尔滨时,张新民接了父亲的班,从事刻字修表的工作,后来他调至哈尔滨乐器厂,一路做到高级琴师,专做小提琴,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独奏家使用的小提琴就是由他亲手制作的。1994年,张新民辞职随妻子回到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定居,他又重拾老本行,当起了自由职业者。让张新民自豪的是,不少参加市级、省级、国际级比赛的选手都会用他的琴。有一年,上海音乐学院张世祥教授的学生要到意大利参加国际比赛,张教授专门上门挑选了两把琴。

返沪后的唐桂娣当起了全职太太。在说到妻子时,张新民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太太做菜很有天赋,朋友到家做客都爱吃她做的菜。家里也料理得井井有条。”

一个专心制琴,一个爱好唱歌。这对伉俪曾参加康桥镇光明杯银发风采大赛,张新民伴奏,唐桂娣演唱《我爱你,中国》,一举拿下第一名。

这样琴瑟和谐的一幕被一串不和谐的音符打乱。2010年,因为带小孙子过度劳累,唐桂娣突发脑梗塞。感觉不对劲的她立即给丈夫打电话,电话那头的她说话已经不利索了,“我手麻脚麻,快来救我。”接到电话,张新民赶紧打车回家,看到的却是已经昏迷在地的太太。

唐桂娣在医院昏迷了两天两夜。看到不省人事的妻子,张新民感到天快塌下来了。“我当时做了最坏的打算。看到她不吱声,我不停地跟她说话,呼唤她的意识,握着她的手不停地唠嗑……”

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精疲力竭的张新民看到妻子慢慢睁开眼睛,兴奋不已。苏醒过来的妻子抬了抬眼,想说话却说不出来,当发现自己手腿不能动弹后,眼泪簌簌流了下来。

在医院待了11天,终于回家了。此时此刻,张新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助,从来没有洗过衣服、炒过菜的他从零开始,放下手中正要涂漆的小提琴,开始学着照顾妻子的生活起居。

为了缓解妻子便秘的问题,他一次买了30多元的蔬菜,一顿洗上两三斤,将一大锅炒得烂乎乎的蔬菜喂给妻子吃。一连吃了好几天,连医生都没办法的便秘居然自己好了。他听说吃菠菜好,就菠菜蘸酱、菠菜蛋汤,换着花样地做给妻子吃。张新民第一次下厨炒菠菜,妻子在菜里吃出了根红色塑料绳,原来老公还以为那也可以吃。这件事迄今被引为笑谈。

整整三个月,以往能言善语的妻子变得口齿不清,行动不便,张新民心疼不已,每天坚持帮助妻子做康复,活动胳膊和腿。看到先生放弃了毕生所爱,一门心思照料自己,好几次唐桂娣都悄悄抹眼泪,张新民却说:“你伺候了我几十年怎么不说呢?我伺候你才不到一年啊,做琴的时间有的是,你的病也不能耽搁。”

为了让唐桂娣多晒太阳,张新民买了一把轮椅,推着唐桂娣在大院里散步;为了让唐桂娣离开轮椅,他到处寻医问药,在网上给唐桂娣找上海最好的针灸大夫;妻子的左腿不能动,右腿可以迈,他把绳子栓在妻子的左腿脚脖子上,用绳子拉动左腿,走一步拉一步。从走十米、二十米,到现在走一两里地;他怕上街买菜、参加活动,唐桂娣在家里孤单,就买了一个后面有个座的三轮摩托车,干什么都带着唐桂娣一块儿去。

上海的冬天异常寒冷,每次出去,他都要细心给唐桂娣穿上暖和的衣服、戴好帽子、套上手套,唐桂娣则顺从地让丈夫呵护。为了让妻子能免受风吹雨打,2013年年底已经62岁“高龄”的张新民考出了驾照,2014年7月买了生平第一辆车。

唐桂娣喜欢唱歌,哪怕在病中,有人一提起她曾唱过的歌,她就进入角色,唱了起来。两人刚来上海时,曾参加过南汇区家庭才艺大赛,一家三口人上台表演了诗歌联唱,获得了全区第一名,让唐桂娣一直引以自豪。张新民心想,如果能让妻子参加演出,让她知道自己还能唱歌,这应该是对她最大的鼓舞,心态好了,没准病情也能好转起来。于是,他积极鼓励和策划让唐桂娣上台表演。

2012年10月3日,当得知浦东周浦万达广场将成为浦东新区购物节卡拉OK比赛分赛场时,他打电话给组委会,却得知赛事报名人数已经满了。他找到组委会,陈明了情况,希望对方给妻子一个机会。没想到,妻子一曲《共和国之恋》打动了评委,拿下了第一名。

2012年10月份,《妈妈咪呀》节目组到浦东海选。他也拉着妻子一起报名。2013年1月15日节目首播,电视里,他和妻子合唱了一曲《共和国之恋》,听得现场评委和观众热泪盈眶。“两个携手一生的人一起演唱了一首生命之恋,真有超越音乐的力量。”评委激动地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含泪评价。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从兵团的三架山到黑龙江,从北国冰城到黄浦江两岸,这对年过花甲的老人,用他们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真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恋歌,感动了整个中国。

在谈及自己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时,张新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而是淡然一笑,“没那么复杂,照顾妻子是作为丈夫最基本的责任,不忘初心就好。”

时间回到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新人颁证仪式现场,面对在场的“8090后”新人,张新民以过来人的身份说道,“一对夫妻一路走来,为了家庭琐事吵架总是有的。我不信夫妻俩可以一辈子不吵架。摩擦总是有的,总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但两个人要走下去,必须得互相忍让。作为一家人,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尤其是年轻人完全可以共同奋斗,去创造美好未来。”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