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用油的营养
食用油是膳食中的三大热量营养素之一,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提供热量。1 克油脂的热量相当于9 千卡, 是蛋白质和糖类的2~3 倍。在食物
提供的热量中, 油脂提供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20%~30%。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人体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只能从摄入的油脂中获得,一但缺少,就会引起人体的一些疾病。提供油溶性维生素。食用油是人体获得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A 等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提供微量营养成分。食用油中含有较多的磷脂、植物甾醇、 谷维素等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成分,食用油脂时,可以将这些营养成分一起摄入。
2. 选购食用油的方法
看标签。标签上通常能直接看到食用油的品种、加工工艺、等级和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等。看生产日期。一定选购在保质日期内的产品。看品牌。挑选时尽量选择品牌、生产厂家信誉度比较好的产品。知名品牌一般都注重产品的全方位管理,相关部门对它的监控也更加到位。看外观。环境温度20℃以上时,食用油的外观是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环境温度20℃以下时,部分食用油的外观是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等)。部分食用油的外观有部分沉淀、有悬浮物(花
生油、棉籽油等),这都是正常的。
3. 食用油尽量选购小包装
一定要根据自己家庭人口和消费量选购食用油的包装量,如:三口之家每天消费75~90 毫升食用油,建议选购1.5 升左右包装量的产品为宜。因为产品的保质期限是以包装容器的瓶口或桶口处封闭严实不泄漏、避光为前提的,当包装打开以后,因接触空气产生氧化变质,使保质期缩短。为了保证食用时的安全,建议尽量选择小
包装油品。
4. 鉴别食用油优劣的方法
一般来说,食用油的感官鉴别可以从看、闻、尝、问四个方面入手。一看:首先看透明度,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油应是澄清透明,一般油品多呈浅黄色(芝麻小磨香
油油色略深,橄榄油带有浅绿色)。二闻:每种油品都有各自独特固有的气味,打开油桶盖时就可闻到,也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磨擦,发热时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三尝:用干净的筷子蘸取一点油滴在舌间品尝,口感带酸味和焦苦味的油说明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掺假油。四问:问商家的
进货渠道,必要时索看进货发票或查看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
5. 存放食用油的方法
高温和光照会增加食用油氧吸收率,使其氧化酸败,所以,不论你买回家的是何种级别的食用油,存放时一定要注意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最简单的避光办法是按油瓶的大小,用不透光的厚纸板做一个油瓶罩,罩扣在油瓶上。食用油氧化速率还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温度高于60℃时,氧化速率显著增加,因此,油瓶要尽可能远离火炉、暖气等高温热源。亚麻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高的食用油不仅要避光,同时对已开封的油,每次用完后要把瓶盖拧紧, 最好存放在冰箱中。塑料容器通常都具有一定透气性,不利于食用油的密封储存,所以尽量用玻璃瓶盛装。
6. 精炼油不是越精越纯越好
目前,消费者存在着追求食用过度精炼油的误区,认为精炼油越精越纯越好,结果造成市场上供应的各种小包装油,几乎全部都是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脱固脂等工艺的高度精炼油, 其纯度几乎可与纯净水相比。这样的食用油消费是否科学呢?
过度精炼的植物油在除去了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会将天然存在于油脂中的磷脂、维生素E、维生素A、植物甾醇等绝大部分微量营养素去除。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油脂中许多微量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如磷脂有健脑补脑、保肝护肝、降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等功能;维生素E 有增强免疫、维持心血管系统
正常运转、保护神经系统、延缓衰老、抗癌等功能;胡萝卜素、维生素A 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增殖等功能;植物甾醇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等。 过
度加工不但会造成油中营养素的损失,而且还常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所以,应选择适度加工的精炼油。
7.“三高”人群吃哪种油好
在我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三高”疾病与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有关,合理使用植物油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三高”人群来说,要尽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如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等。
8. 科学掌握食用油摄入量
油脂是身体所需脂肪的重要来源,是产生能量的营养素之一,同时它保护着我们体内的脏器,维持体温恒定,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成分,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离不开脂肪。所以,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离开食用油。但如摄入过多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目前, 部分大城市人均食用油消费量过多,远远超过了健康标准。造成我国肥
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用量不超过2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