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粮情
2009年,全省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综合效益保持全国领先。17个市国有粮食企业全部实现统算盈利,销售收入27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2.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5%,连续五年盈利并实现平稳增长。其中聊城、滨州等11个市盈利过千万元,青岛、淄博等13个市购销企业和经营性企业全面盈利。 一、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一)粮源掌控能力增强。全年各类粮食经营企业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3123万吨,比上年增加218万吨。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454万吨,是该政策执行四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年末全社会商品粮库存280万吨,比上年增加20万吨。(二)粮食储备能力增强。省政府核定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基本落实到位,成品粮储备得到积极落实。推进储备粮规范化管理,7个市地方储备粮实现集中存放、统一管理。认真落实王仁元常务副省长要求,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投入800多万元,50多个地方储备粮库实现了业务管理信息化。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工作有新进展,落实国家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2680万元,10个试点市发展示范户6.7万户,居全国第一位。(三)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增强。省、市两级粮食应急预案全部建立,128个应建预案的县(市、区)已出台125个。应急加工、供应企业分别达到321家和1303家。全省17个市全部出台了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制度,13个市举行了应急预案模拟演练。(四)军粮供应能力增强。按照“数量足、质量好、服务优”的要求,加强军供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军供企业管理,提升军供服务水平,军供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一)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25个粮食项目列为山东省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我省粮食现代物流项目5个,补助资金2100万元。加快仓房维修改造步伐,全年落实中央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2800多万元,企业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二)加快地方储备粮库建设。省粮食局制定实施了《2009-2013年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五年规划》,全省投资超过10亿元,新建储备库和基层收纳库仓容270多万吨,维修改造仓容270多万吨。(三)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和物流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局《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省粮食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全省已建成运营的大型粮食市场28处,会员及商户达到2049家,年成交量524万吨。(四)积极培育多元粮食收购主体。全省累计核发粮食收购资格证6178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37家。 三、粮食流通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一)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圆满完成。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在地原则”,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认真组织好清仓查库工作。清查结果显示:山东境内所存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储备粮、国有企业商品粮质量良好,数量真实,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库贷挂钩及政策性补贴使用符合政策规定,达到了“让政府清楚,让群众放心”的目的。(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全省17个市经政府批准全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122个应设监督检查机构的县(市、区)已设立119个,成立粮食行政执法大队100个。1482名同志经考试取得粮食监督检查资格。加快质检体系建设,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所属质检机构达到52家。(三)粮食市场监管效果显著。坚持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全年共出动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近6万人次,检查企业2.6万个次,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打造了粮油消费的放心环境。 四、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壮大。(一)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重点粮油加工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加工转化能力和经济效益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省粮食局重点指导的四十家重点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二)放心粮油工程深入实施。抓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城乡粮油服务网点发展到近2万个,比上年增加5000多个。烟台蓝白食品公司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20家“放心早餐工程试点企业”之一。(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各地依托区域资源等优势,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粮食经济发展。德州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粮油食品城”。 五、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省落实各项财政补贴11亿元,夏粮收购资金150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61亿元,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强财务管理,全省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总额297亿元,负债率81%,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保值增值率117%,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妥善处理改革遗留问题,高度重视来信来访工作,认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全省粮食行业保持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