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延展在宏远文化时空 --与雷锋精神同行说读书事 毛泽东同志一生只为三个人题过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 新中国成立之后,惟有雷锋获得这一殊荣。 雷锋,这个只有1.54米的小个子,确因其精神堪与天公试比高;雷锋,这个只有22年生命的自然人,确因其生命力的无限而常讲常新。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在发展,时代有变迁,可是雷锋精神非但没有褪色,而且散发出更加沁人心脾的芬芳,给人以精神,给人以力量。 (一)与雷锋精神同行说读书事 在今天,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广泛体现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艰苦奋斗与刻苦钻研精神等各个方面,时代化、常态化、大众化成为她的基本特征。雷锋精神,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延展在宏远的文化时空。 精神是文化之魂。毛主席《实践论》有个著名论断:“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二版288页),同时指出,“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引处同上)。任何人的直接经验都是极其有限的,那么,浓厚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精神、提高发展能力的主要来源惟有间接经验。在这里,读书就成为我们具体的、有效的成长工具。“钉子”精神正是雷锋精神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一个鲜明写照。 与雷锋精神同行说读书事,联系多年的读书经历,不能说自己完全做到了“钉子”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挤劲”和“钻劲”,也不敢与诸贤比肩有什么所谓的成绩,但一点做到了:真读书。 “雷锋班”成立以来,班长已经历24任。首任“雷锋班”班长、也是惟一一位给雷锋当过班长的张兴吉讲,“班里只发一本毛主席著作,雷锋就给每个人手抄了一份”、“只要一闲下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学习”,而且“雷锋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我看来,这正反映了雷锋在学习上和“发乎情”而形于外的求真精神。在耳闻目睹中,求真远比造假困难得多,甚至要付出太多的坚忍和寂静。没有压力的读书,是一种个人习惯,久了则可促成为人的性格。 (二)读书情结与家庭环境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映照着融身于其中的人和事,只要不是哈哈镜,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当时的本真。 读书,始于家庭小环境。家,往往是一个人生长发展的第一“小社会”。我们家三曾祖父是拿戒尺的私塾先生,祖父读过私塾,没有任何文化的奶奶非常重视教育,尽管生活艰辛,父亲、叔叔和姑姑都是高中毕业。父亲是我们村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从教。父亲的小书箱,就是儿童时代我的“小小图书馆”。那时候,没有所谓的选择性或者目标性的读书,现在记来,在那个物质和精神产品都相对贫乏的年代,父亲书箱里诸如《鲁迅文集》、《丁玲文集》、《柔石选集》、茅盾的《子夜》,竖排的《唐诗三百首》、《毛主席诗词》,一本1973年版的《雷锋的故事》以及一本54000块(应该是解放前后的币种)的旧《四角号码字典》等,就是不少想读书孩子的“文化大餐”,这些都成了自己搬弄的对象。在涓涓文化细流的洗涤下,自己与书籍完成了懵懂少年与知识的初步牵手。再一个读书习惯的养成,则是“听书”与买书。家里的一台长征牌收音机是件“大家电”,更是我的知音,三国、隋唐、水浒、杨家将、岳飞传、明英烈这些经典评书,都是从这里浸润到自己心灵中来的。我们那片儿,有一个走村串乡讲评书的,叫“王三秃子”,节奏、韵味“亮”极了,深受十里八村男女老少的欢迎,每逢来村,我总是第一个到场、最末一个帮他收拾好家把什儿才回家。正是这个原因,好多小伙伴愿意跟我玩儿,多是为了听我讲一讲,再过把“听书”瘾。至于买书,小画书不消说,我的收藏是小伙伴间最丰富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跟父亲进县城新华书店,两本书记忆犹深,一本是《哪吒闹海》、一本是《元好问诗一百首》。现在想来,到如今于诗词文史类书籍情有独钟,应该说和家庭小环境以及儿童时期“听书”、买书习惯的养成是大有关系的。 (三)读书是一种心志的登攀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行为、理解、感悟所形成的文化史实、名言警句,用汗牛充栋形容或许是夸张了些,但完全可以说是不一而足。个人理解为“明心见志在登攀”: 一是在于心,这是为什么读的问题。心境多宽,眼界就会多宽。常体悟自己总结的一句话,叫做智慧无言、思想大境。在所有精神运动里,也许心动是最微妙又最宏大的了,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便如佛家所说的芥子纳须弥。在读书上,是真心读,还是读着玩儿甚至装装样子;是表象的,还是读得进又走得出,效果必迥然不同。人多时读与自己静处读、虚心读与心虚读,收获的大小有无,只有自己最清楚。人最不能欺骗得了的,就是自己。 二是在于志,这是目标导引问题。古人讲,“心之所指曰志”。人说,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立读书志,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坚守。特别是在如今“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时期和人周边种种文娱产品充斥的年代,固守一片安静怡然的精神家园更为艰难,也正因为如此,经常检点读书志、时不时的敲敲警钟就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以及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特别是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具有极其厚重的现实作用和发展导向作用。再具体一些,办公室党支部“三个一”(每人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每月或者季度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会、每人建立一本读书笔记)活动,几年下来,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志、推动学习、凝聚力量、改进工作的作用,自己也受益良多。2009年,我们党支部还将我近几年形成的9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汇编成册,印发给室内同事们,组织的重视、领导的关怀,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也更加深了学然后知不足的认识。 三是在于登攀,这是行为实践问题。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书籍是认识的反映,认识来源于实践,标准是实践,动力是实践,目的还是实践。读书仅限于想到了、读一些、用一时,都不能称之为认真扎实的态度。初中阶段,读的最多的是父亲订阅的《文汇报》副刊和陕西版的《语文报》以及济南的《中学生报》,也尝试背诵过成语词典和现代散文名篇,当然,后来多数没有了印记。高中时期,攻读之余,《杂文选刊》时常在手,且与同学联手承办了班级黑板报的工作,这是在谋篇布局方面的一个极好历练。大学期间,自己有个提法叫“一头扎进图书馆”,虽然没有实现“暴读”的愿景,但在诗词文史哲等习惯性阅读书籍的同时,三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本是岳麓书社的《古典文学大观》,从中领略了秦时明月、汉代雄关、六朝杨柳、八旗风雪那浩翰的中华文明,舍与得之间,激荡升腾着自己的民族情和文化情。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路遥文集》,尤其是《平凡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的真情与朴素、坚韧和实干的品格,在自己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至今绕魂、渗入血液。再一本就是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虽然有先生“古道微茫至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的自谦话,但这本书以其蕴意深邃且妙趣横生的解读,如晨钟暮鼓,警省自己的灵魂,在修身为学处事诸方面给我以莫大的教益。 (四)读书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讲,“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我想,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吃饭一样,人的生活同样需要精神食粮。哪怕不识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产生着文化的力量。作为公职人员来讲,读书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在这方面,自己非常欣赏两句话,一句是李瑞环的,叫做“历史的人要做历史的事”。就是既不能干超越时代的事,又不能条件来了也不去干事,更不能沉迷于既往得失而使求真务实的精神打折扣,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通俗地说,就是要至少做好自己当下的角儿。一句是温家宝的,叫做“责任心之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地了解和深深地热爱”。不见得推崇“凡物皆有可观,于书无所不读”的杂家读书情切,但没有满腔爱国情怀,没有天道酬勤的求索,则必难成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即使热情一阵子也必难恒久。 说读书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为更好地履职尽责,就是“多读有益书”,因为她可以激活人的感性、启发人的知性、锻炼人的理性,进而增强做好工作的本事。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个人理解,和书交朋友,不能叶公好龙,也不能讳疾忌医,不能饥不择食,也不能像小猫钓鱼,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入芝兰之室以求化作馨香瓣瓣,要学模范夫妻,真诚待对方,真心过日子,真感情才会产生好味道。 实现读好书的历史责任,首先得掌握一个基本工具,这就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明白学,觉得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随谈》《务实求理》就是非常通俗有效的读物。同时,还需要保持“三个警惕”:一是需要警惕“青春期”。出校门进“公门”,多的是青年锐气、干事情怀与至少是现阶段的新风新知,贫乏的是实践经验、程序规范和政策条规、工作体悟,也即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功能”。这一时期,老同志要真帮教、新同志要真心学,特别要多看、多思、多做。不要怕跌跟头,错了抓紧改、弯了抓紧转、倒了站起来。在思想上要牢记一根弦:守土有责、健康前行。二是需要警惕“少壮时”。任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导向,离不开群策群力,也离不开骨干的带动作用。中青年时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有较为充沛的精力,这些人往往要担当地域或单位承上启下的骨干中坚。这一时期,需要戒“满”,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需要戒“傲”,懂得人皆有所长的辩证;需要戒“私”,知道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的常识。三是需要警惕“老来了(在这里,个人理解,读作le或者liao均可)”。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岗位上,进退留转也是一般规律。相当多的同志,都能够做到工作一分钟敬业六十秒,这是我们可亲又可敬的表率。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的人在工作尽头懈怠松驰下来。警惕“老来了”,需要保持一颗进取心,不降低工作标准、不放松工作要求,精心做好每件事,努力过好每一天;需要保持一颗敬畏心,天道公理作镜鉴、党纪国法在我心,远离高压线,千万别做“一失足而千古恨”的糊涂事;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年龄大了心莫老,满怀求知欲,大大方方地和中青年交朋友,不但能够学到新东西,还能够益心益智益寿,谁能说这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呢。 (五)读书之益重在涵养生命力 人生一世,工作一时,即便如彭祖寿八百,人的生命阶段也不过是苍茫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历史永远是现代人学习精华的聚宝盆、汲取教训的档案馆,集体永远是个体的力量之源。 言及读书之益,不能不提领导、同事与家属,包括心之所向的一些陌生人。多年来,是领导的胸襟魅力和点拨教诲,是同事身上蕴含的知识光华、办事风范,是家属亲人的支持助力、谅解理解,使我在读书路上渐行渐进,也做了一点事,2001年获得德州市建党80周年电视知识竞赛二等奖,2002年荣获德州市公文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完善粮食管理机制,保障动国家粮食安全》获得2005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断章》一文获得2008年国家粮食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优秀奖,还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求是》杂志以及《粮油市场报》、《齐鲁粮食》杂志等报刊发表了些小文章,但我深知,这点成绩微不足道,弥补差距和缺陷才是最主要的努力方向。领导、同事、家属以及那些为学典范,将成为我不断追求真知的标杆、做好工作的信心、健康前行的力量。如此丰厚的财富,必将终生涵养身心,述及感恩情分,任何文字的表达都是苍白乏力的,惟一致力去做的,就是认真读书、见贤思齐,同大家一道把工作做好。 南宋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读书之道,一切交由时间和实践来验证罢。尽管自己学无所成、学无真知,但是愿以一颗真心,与您携手文化时空,共享开卷有益书,一起来丰富生命的力量!
|